二维码
化工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华为中国行2024 ·化工行业展车&交流会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31 21:46:20    来源:中华化工网    浏览次数:281    评论:0
导读

当下,数据中心高能耗问题日益突出,国家正在推动数据中心走上低碳化发展之路。基础设施的安全可靠面临着多重挑战,亟须解决运维效率低,故障排查难,风险不可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华为打造了覆盖全场景的智能DC解决方案,全模块化设计,一体化集成、一站式按需部署,可实现按需扩展。方案优势在于让“智能”看得见,数字孪生让运维更简单、更高效,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极致使用体验, 使能设备智能化升级。

 5月28日,由华为又紧又大又爽精品一区二区联合长虹佳华、山东聚冠共同举办的华为中国行 2024· 化工行业展车&交流会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数智世界 一触即达”为主题,邀请了山东省内化工行业的众多精英和专家,共同探讨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未来发展之道。同期举办的展车参观活动,全面展示了AI、大数据、5G、全光网络、融合通信等ICT技术助力打造领先的数字化工厂,覆盖安全管理、工艺管理、机电管理、环保管理、能源管理等多个应用场景,为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山东政企矿山业务部总经理陈伟民

山东政企矿山业务部总经理陈伟民在致辞中表示,化工企业正在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传统化工园区正加速向智慧园区演变,以便为企业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伙伴与华为携手,利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助力实现化工园区的智能化升级。

华为矿山军团高级解决方案经理曾至圣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加速进入智能世界,数据正在爆炸式增长,智能技术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华为矿山军团高级解决方案经理曾至圣在《拥抱智能化,助力化工行业新质生产力爆发》主题演讲中对华为及华为矿山军团的发展理念、目标、愿景进行了介绍。目前,华为已经与国内60+大中型化工企业合作,内容涉及通信基础设施、咨询、AI、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在化工行业数智化进程中,华为可提供统一标准、统一架构、统一数据规范的智慧化工厂方案,帮助工厂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通过智能设备运维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完成设备预测性维护、智能作业排程、智能作业管理,保障连续性生产。目前,华为助力天津石化、燕山石化等化工企业打造智慧化工园区。面向未来,华为将联合合作伙伴,共同助力产业的数智化升级。

华为油气行业解决方案专家孙洪波

在华为油气行业融合通信及智能单兵解决方案介绍中,华为油气行业解决方案专家孙洪波表示,在油气化工应急管理中,存在着指挥和现场人员联动不足、缺少可视化协同指挥方案、智能终端安全性及体验差的三大挑战。华为通过打造全联接的智慧油气解决方案,实现了云、管、端资源价值最大化。应用场景包括:安全移动办公场景、作业标准化管理与智能巡检作业、协同ICP融合通信、日常生产调度/应急通信保障。

华为山东数据中心能源商业市场总监张正民

华为山东数据中心能源商业市场总监张正民在主题演讲中,对智算时代下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应用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当下,数据中心高能耗问题日益突出,国家正在推动数据中心走上低碳化发展之路。基础设施的安全可靠面临着多重挑战,亟须解决运维效率低,故障排查难,风险不可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华为打造了覆盖全场景的智能DC解决方案,全模块化设计,一体化集成、一站式按需部署,可实现按需扩展。方案优势在于让“智能”看得见,数字孪生让运维更简单、更高效,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极致使用体验, 使能设备智能化升级。

山东聚冠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又紧又大又爽精品一区二区销售总监孙靖卓

在主题分享环节,山东聚冠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又紧又大又爽精品一区二区销售总监孙靖卓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分享了多个客户合作案例。面向未来,又紧又大又爽精品一区二区全体员工将秉承专业行业的职业素养,聚焦华为ICT基础设施思想战略,以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为宗旨。通过加强自身技术团队,基于客户需求携手华为持续创新、合作共赢。

人工智能与联接、云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加速了各行业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升级,驱动各行业锚定新航向,创造新价值。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数智化探索,但却面临复杂的转型升级挑战。华为坚持“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带给客户”,以“伙伴+华为”体系,为千行万业搭建一条通往数智世界的捷径。面向未来,华为愿携手伙伴,帮助化工企业将数字技术嵌入生产管理各环节,让数字化转型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让“数智世界 一触即达”。

展车展示

 
(文/小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news/show.php?itemid=4055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chem234.com。
0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 2008-2023 中华化工网(CHEM234.COM)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10393号-3